本文转自:贵港日报
乐 然
近日,河南郑州中牟一中学的“感恩教育”活动引发争议——家长跪地被学生轮流踩过。10月7日,该校发布情况说明称,个别班级在得到家长同意后,举行“感恩教育”拓展活动,因具体细节考虑不周,造成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不当形式,引发部分媒体和网民误解,对此表示歉意。
梳理整个事件,笔者认为,此事值得反思的地方颇多。
一方面,让家长跪地、让学生踩过的形式,究竟与“感恩”有何关联?
事发现场,“有女生摘开眼罩,发现跪地的是自己父母,当场就哭了。”——站在学生的角度,本来以为只是单纯的游戏,结果发现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踩在父母们的背脊上,这会留下怎样的心理阴影?而所谓“得到家长同意”也值得商榷。为人父母,对孩子是否懂得感恩应该再清楚不过。“事先同意”可能是碍于老师面子,或怕在家长群里显得孤立,不得不配合。
另一方面,这次活动之所以引起争议,就真的只是因为“细节考虑不周”吗?
教育学生感念父母恩情没有问题,但是父母的托举,并不意味着要躬身跪地,成为孩子前行的“踏脚石”吧?难道不应该是父母通过提升自己、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托举起孩子的未来吗?这种让家长“跪地被踩”的表达方式,除了让孩子承受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并没有任何实效可言。
必须看到,近年来像这样的“愧疚式教育”不少:有学校举办感恩演讲,“伴着抒情音乐,台上的演讲者声嘶力竭,台下几千个孩子坐在操场上集体痛哭”;有学校组织学生在特定仪式中通过为父母洗脚、行跪拜礼等行为表达感恩之情……一些学校,试图用可量化的形式,来证明教育的“成功”。如此环境下教出来的孩子,恐怕今后学会的并非感恩,而是如何表演情绪换取认可。
诚然,受当今网络环境的影响,一些青少年在情感表达方式上呈现出过度依赖网络梗、轻视真实情感交流等问题,家校教育中也存在试图通过速成仪式解决价值观培养的做法。但不论怎么说,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愧疚来进行情感绑架,或是羞辱人格的非常规仪式,都是不该出现的。
感恩教育的起点,是要引导孩子先成为一个“对得起自己”的人——一个能明辨是非、独立担当的个体,这才是对父母和社会恩情最好的回报。
来源:《广西日报》
配资炒股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