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劳动报
劳动教育课嵌入校本课程体系
徐汇推出25门劳模工匠课程
梁嘉蕾
学生们为劳模戴上红领巾。■受访对象供图
■劳动报记者 梁嘉蕾
本报讯 近日,“传模范匠心 育劳动新人”徐汇区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暨2025年秋季学期劳动教育课程发布仪式举行,25门由劳模工匠亲自研发并授课的创新课程集中发布,拉开了徐汇区劳动教育新学期的序幕。值得关注的是,其中5门课程被深度融入上海市第四中学的校本课程体系,凭借“理论学习—实践体验—成果展示”这一完整教学闭环,成为全市首创、引领示范的劳动教育新范式。
《关于药物和临床试验的科普》《灰烬背后的真相》《轨道交通车站运营》《家庭用电安全常识》……发布的25门课程凝聚了来自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轨道交通、医学健康、食品工艺等多领域顶尖劳模工匠的智慧与经验。
活动现场,10位来自各行各业的劳模工匠代表庄严接过崭新的“劳动教育导师”聘书,进一步壮大了徐汇区专业劳动教育导师团队伍。全国劳模、上海外高桥造船设计研究院技术总监洪刚,以船舶制造中“每一根钢管的重量”为生动切入点,用数十年的行业奋斗故事,将“精益求精、责任如山”的工匠精神具象化地传递给学生。人工智能专家吴文巍老师,则聚焦科技如何赋能社会,通过解读其团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西藏供水难题的真实案例,点燃了学生对科技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热忱。
劳模课程融入校本课程体系是活动最大的亮点,吴文巍介绍,他的《与光同行:探秘5G通信》《感知万物新途径:物联网技术基础》《人工智能大模型如何与人对话》可以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校内可以开展3至4节理论基础课, 校外推出2至3次劳模创新工作室实地寻访,分年级和小组期末开展学习成果交流活动。”此外,周向争的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课程、刘福焕的海派西点课程、胡志红的收纳课程、沈野磊的公园城市和植物多样性系列课程一并深度融入上海市第四中学的校本课程体系。
上海市第四中学校长史晓燕表示,劳动教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劳模工匠则是其中鲜活有力的“领路人”。25门特色劳动教育课程既凝聚劳模智慧,也契合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知需求。未来,市四中学将积极与区总工会、区教育局联动,推动劳动教育课程与校本教学融合,让劳动教育常态化、特色化,助力学子成长成才。
徐汇区总工会负责人透露,区总工会与教育局将进一步深化协作,依托已建立的“匠心模范寻访”实践基地平台,进一步整合、优化课程资源库。核心目标是将在市四中学经过实践验证的校本化课程模式,配套相应运行机制、师资培训方案及评估标准,系统化地向全区中小学推广覆盖。通过组建校际联盟、推动师资共享、输出标准化课程包等多元途径,确保各校均能有效实施该创新模式,让全区青少年普遍接受高质量劳动教育的熏陶,成长为新时代“懂劳动、爱劳动、会劳动”的优秀建设者。以实际行动为全市乃至全国劳动教育的深化发展提供“徐汇方案”。
配资炒股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