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单个社区物业面对突发应急任务力不从心时,如何才能迅速凝聚起数倍的力量?当毗邻而居的小区因物业不同而陷入治理标准不一、资源难以互通的困境时,如何破壁融合?普陀区曹杨新村街道南梅园社区对这些问题积极探索解决路径。
南梅园正在深入推进的基层治理新机制——“南梅·物业联盟”。该联盟由居民区党组织牵头,整合辖区内三家社会物业公司,通过“五共享”机制,着力破解混合型社区治理碎片化难题,探索形成治理合力的有效路径。
痛点倒逼创新,“物业联盟”成立
南梅园社区下辖梅岭园、梅花园、常高公寓(含兰苑)三个小区,总户数超过2000户。此前,服务这三个小区的吾安、沪西、沙田三家物业公司,虽近在咫尺,但分别服务不同小区,存在服务标准不统一、技术资源不互通、应急响应不及时等问题。
“最大的问题是物业治理力量的分散。”曹杨新村街道南梅园居民区党支部书记杨磊说,“一个小区的物业遇到抢修或环境整治等急难任务时,资源捉襟见肘,而隔壁小区的专业力量却难以调动。”
她举例说明,去年冬季常高公寓边门一处雨水井外溢导致路面结冰,沙田物业虽有铺设草皮和沙砾的应急处置方案,但因资源需从总公司调配,处置效率受限;后来常高公寓垃圾驳运车故障,也是通过向梅花园小区临时借用车辆才得以应急。“几件小事让我意识到,物业管理工作很多是相通的,通过资源共享、相互协作,许多应急问题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这就是我们推动物业整合的初衷。”
“物业联盟”落地后首次开工作例会
基于实际需求,居民区党组织主动作为,痛点倒逼创新,多次组织3家物业公司召开座谈会梳理问题,最终确定以“联盟”形式打破壁垒,今年五月“物业联盟”正式落地。
“五共享”机制落地,联盟从“有形”走向“有效”
联盟的生命力在于有效运作。南梅园物业联盟建立以“机制共享、信息共享、服务共享、技术共享、经验共享”为核心的“五共享”机制,通过定期召开物业联盟会议、随时响应棘手问题,实现经验交流、技术支持和物资互助,持续提升整体物业服务水平。
其中,“交叉互查”制度成为联盟实质化运行的重要一环。三家物业管理人员定期互访巡查,以“监督伙伴”视角帮助对方发现盲点、即查即改。常高公寓沙田物业经理俞娟表示:“互查不是挑刺,而是互相学习。我们可以吸收兄弟单位的长处,提前规避风险。”
“交叉互查”后汇成互查表
为打破“业务联系多、情感交流少”的壁垒,居民区党总支还组织外出参观、消防实训等联建活动,有效增进互信,使联盟从“工作伙伴”逐步发展为“兄弟团队”,为长期协作打下坚实情感基础。俞娟说,“几次活动下来,我们物业经理之间更加熟悉,互援时默契度也提高了。”
党建引领凝聚合力,为多元社区治理提供新模式
夏季积水蚊虫处理的高效协同,是“物业联盟”效能的一次检验,也是在基层党组织引领下,将分散社会资源整合成治理合力的一次有效尝试。今年夏季台风过境后,南梅园社区的梅岭园小区出现积水,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35个门栋平台的积水清理与灭蚊工作。任务紧急、人手紧张。随着居民区党组织一声号召,服务另外两个小区的沪西物业、沙田物业迅速调派人员支援,与吾安物业协同作战,及时清除隐患。杨磊说:“单个物业靠两个工人,35个门栋都清下来,要一整天的时间,但通过物业联盟合力完成,一个多小时就全部清理掉了。”
对于未来,杨磊也有进一步设想:“在物业联盟成员组织上,今后可以推动群众参与交叉互查,让业委会、楼组长、业主代表也加入,在‘比较’中促进小区各方面的提升。我们还计划建立资源清单,对各家物业公司的防汛物资、抢险设备、可调度人员等统一登记,实现应急资源的统筹调配、快速响应。”
“南梅·物业联盟”作为社区治理的新尝试,通过对物业资源的有效整合,正不断提升协同治理能力。这一以党建引领、多元共治为基础的模式,也为社区治理碎片化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配资炒股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